德式官邸
景点特色:
景点地址:
环境:
风景:
价格:
关注量:751
满意度:暂无点评
德式官邸旧址位于青岛市老城区中心的信号山麓,依山面海,居高临下,气势不凡。再者,整体上呈现一种宏伟而亮丽的效果,尤其是建筑的宏观艺术感与细部的象征性相得益彰,从而具备了不同凡响的纪念意义和艺术震撼力。在近百年时光中,德式官邸虽历尽沧桑,但其基本价值感依然烁目。
设计建造
德式官邸,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不过第一任总督托尔帕尔在里面却没住过几天,为什么呢?因为该建筑营造费用过大,达到了近100万马克。所以他回去的时候也被议会弹劾下台.换成了新的一任总督。
建筑特点
青岛迎宾馆——德式官邸旧址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砖石钢木结构,德国古典皇宫庭院建筑。屋顶设计丰富多变,墙身用大量石材料装饰,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墙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构墙,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其造型之典雅,装饰之豪华,轮廓线条之优美,色彩之瑰丽,至今仍具居我国单体别墅建筑之前列,现在作为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石面加工粗朴,正门墙饰以淡绿色、淡灰色花岗岩石,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大楼更加精美别致。使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成为青岛近代建筑的奇葩。楼分四层,共有大小房间30个。底层为半地下房间,原为总督仆从及膳食用房。
由西门进入既为第二层,习惯称为一楼,内设过门厅、中厅、大厅、会议室、舞厅、餐厅和花房等组成,大厅高为9米,顶部悬以华丽的吊灯。大厅的墙壁上装饰铜雕艺术品和油画,墙下部围以棕色的护板;一侧墙角处是一个嵌着绿色玉石的壁炉,另一角摆放着一架古老的德国三角架钢琴,大厅墙壁上挂有一只钟表是德国著名钟表设计家琼汉斯设计的,它有一个特点是一小时报四次时,每一刻响音乐,整点是敲钟点。整个大厅充满了古朴浓郁的西方情调。
第三层习惯称为二楼,原为总督卧室和办公之处,装修的富丽堂皇。由于迎宾馆曾是政府接待贵宾的地方,在“文化大革命”没有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大都保留着原来的模样,里面的家俱均为德国原装产品,这是德国一家曾经专为皇家贵族生产家俱的家俱店,据说至今尚在,编制于奔驰公司。
历史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选择在当时被称为大石头山(今信号山)的半山腰上。德国总督相当于中国地方军队的最高武官--提督,故此楼又俗称"提督楼"。该建筑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入住。它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的建筑式样、建筑材料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德式建筑,现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这种风格的房屋在欧洲大陆甚至德国也不多见了。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该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耗资巨大,超过原规定的标准,以至于建筑总监施特拉塞尔不得不接受传讯,到总会计署申辩理由。
这座建筑历经沧桑近百年,曾几次易主。1914年11月日德交战,驻青德军战败离开,此处成为日本历任驻青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12月我国收回主权,此处为胶澳商埠督办总办官邸,后为国民党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2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这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此处正式命名为“迎宾馆”;1938年--1945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此处为“国际俱乐部”;日军投降后,又改为“迎宾馆”。
解放后,作为政府接待的宾馆,迎宾馆曾接待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和贵宾。1957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毛泽东主席携夫人江青及女儿李纳、李敏来青岛时居住在此。当年总督住过的房间,亦曾经住过蒋经国、谢胡、胡志明、西哈努克亲王、前澳大利亚总理希尔等国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