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唯我遨游1!
云丘山
景点特色:
景点地址:山西临汾乡宁县关王庙乡大河村、坂儿上村境内
环境:
风景:
价格:
关注量:1384
满意度:暂无点评
  • 门票预定
  • 开放时间
  • 简介详情
  • 交通地图
  • 景点点评
门票价格
开放时间
07:00-18:00
简介详情

        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境内,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自然景观独特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云丘山中和节始于唐代,绵延千年而不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古时期,阳春三月,山中野合、男欢女爱,演绎了云丘山原始婚俗。神塔(男根)、圣母崖、婆婆缝、媳妇缝(女阴)等形象山体,见证着古先民对生殖繁衍的崇拜,如意婚配、祈福求子,已成为中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云丘山是人们朝山拜顶的祈福圣地。

  云丘山的唐代古县城、千年古村落群,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评价说:具有很好的建筑价值。古村落建筑群完整的保留了古先民的居住理念,唐代古县城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古城全部用石块垒筑而成,石楼、石窑、石墙、石堡、石头将给你留下不灭的记忆。

  云丘山有全国仅有的反季节冰洞群,夏日结冰,冬日冒热气,经央视科技频道探索节目播出,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揭开神秘的面纱。云丘山动植物品种有270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有漫山遍野的名贵植物与中草药。

  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高气爽,云丘红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云丘山红叶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红叶观赏区,登高望远游云丘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与快乐。

       云丘山将以雄奇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渊源,古老的民俗,热忱欢迎您走进云丘山访古游玩、探幽揽胜,感受云丘山独特的神奇魅力。

       云丘山中和文化

  所谓中和文化,即是以中正为精髓,以阴阳动态平衡为原则,以中和为用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原始、最系统的文化。他历史悠久,从唐代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开始--------至今有1221年。

  云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元素、四个祈求。即:三个元素是: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四个祈求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祈求美好姻缘,如意婚配;祈求子孙绵绵,后继有人。以中和为用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和文化 光照古今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在科学技术日益主宰世界的今天,谁也不会想到世界会遭受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尽管几经努力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已有走出困境的迹象,但是,这也给了人类一个不小的教训。教训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进社会进步恰似危若累卵。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精神文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世界的文化走向,将目光投向和合文化,也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东方文明。而当我们的目光投向和合文化之时,就注意到和合文化源生于中和文化。如果要揭开中和文化的奥秘,或者说,要追索中和文化之源就需要将目光投递到山西西南部的乡宁县。这里孕生着、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由之派生走出来的根祖文化,即中和文化。

  【生殖崇拜:中和文化之根】

  我国研究和合文化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先生指出:“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中和,道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亦是中和,墨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和。因此,和,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那么,中和文化的根脉又是起自何时、何处?

  探讨这个问题必然要追寻到人类的生殖文化,或者说,生殖文化是中和文化古老的根脉。中和是天道自然规律,也是人道社会规律。不过,人类认识这个规律可能最早得益于自身,即生殖发现。诚如《系辞传下》所载:“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里的“近取诸身”就是人们由自身认识天地万物的意思。正由于这样,人们才没有走偏,一起步就逼近了中和文化的实质。《系辞传下》又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无疑,这里的“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直抵生命的本意,直抵天地之道的本源。而“男女构精”的过程则是万物化生的中和写真,因此,中和文化实际就起始于生殖文化。当先祖将生殖文化视为打开天地万物的钥匙后,生殖崇拜也就是必然了。

  乡宁县地处吕梁山的南端,此段名为云丘山。或许由于云丘山上有着如同男根的山石,如同女阴的洞窟,这里成为中国古老的生殖崇拜的圣地。每年云丘山都逢庙会,自农历二月初一起一直要延续到四月初一。在这持续两个月的庙会上将生殖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其主要表现在:撮合与媾和,求子与还愿。

  表现在撮合与媾和上的民俗是:鞭杆挑花篮。云丘山方圆数百里流行着这样的民谣:

  留只花篮在树梢,等着哥哥鞭杆挑。挑着了,妹妹伴你度春宵。

  鞭杆是一根长三尺(阳数)的肉红色木棍,实际象征“男根”。花篮系用桦树刨花皮、麦杆和各种彩纸绑扎,穿接而成。庙会时,凡手拿鞭杆的青年男子、手提花篮的女子都是单身求偶者。求偶男女互相不许打听姓名、住址。若哪位女子相中了男子,便会主动以目相示,并从手中提的一对花篮中分出一只悬挂在树梢。如果男子也看中女子,就取下花篮挑于鞭杆。女子看到男子挑的花篮和自己的手中成双成对,就心甘情愿以身相许。进而由花篮和鞭杆撮合的姻缘变为男女相悦的媾和了,这样的婚媒习俗据说从上古起始,一直流传到今天了。这恰如《今日•地官•媒氏》中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可以看出,上古时人们野合的习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求子与还愿的表现方式是摸娃娃,又名求娃。凡婚后不育,或者已有女娃欲求男娃,有男娃想生女娃的夫妇,逢会时都去庙里摸娃娃。一起拜过神灵,又女人闭上双眼,然后伸手去摸。摸好后立即揣入怀中,象征身怀有孕,赶紧回到家里。若此后真怀了孕,第二年生下了娃娃,则要自己缝一个布娃娃送还庙里的娘娘,并还上所许的愿。如此风俗祖祖辈辈传续下来直到今天。

  由此看来,乡宁县云丘山的庙会简直是生殖文化的活化石。当然,在完整保存先祖生殖崇拜的同时,也就光大和传承了中和文化。可以说,这里有着中和文化的直接根系。

  【天地和谐:中和文化之本】

  乡宁县云丘山庙会不同于一般的庙会。一般的庙会其实就是个春祈秋报的祀神之会,顶大也不过再唱一台戏,借祀神娱人而已。云丘山庙会则不然,有个响亮的名字,即中和节。中和节于今很少见了,甚至鲜于听到,然而,在唐代却是风行天下的节日。

  《唐书》载:“贞元五年(790年)正月十一诏曰:……朕以春方发生,候维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均畅茂。自今巳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并休假一日。”由此可以看出,二月一日这中和节不是乡宁之独属,是全国性的节日。那么,为什么要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为什么中和节在外地早已销声匿迹,惟有乡宁县这云丘山一脉相承,延续不断?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节的来历。说到节,人们便会想到节气、节令,以及时节、节日等名称。其实,节和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关系致殷,只是最早时还没有二十四个节气,而是二十个节气。这二十个节气产生于尧时期。毋庸置疑,那时是农耕时期,可是由于人们仅仅从炎帝那里继承了播种收获之举,却没有把握天时的能力,因而还处于广种薄收,或有种无收的草莽阶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尧钦定历法,敬授民时,推进了农耕。《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敬授人时”。这是说,帝尧分派羲和等人去不同的地方观察日出日落的情形,确定了日月轮回的历法。进而,根据历法确定了二十个节气(这一点,从陶寺遗址发现的古观象台得到证实),颁布天下,命令耕种。因为节气作为王令发布施行,又被称为节令。继而又引伸出节日、时节等称谓。因而,我国的节俗起始,是由自然时序、天文(日月星辰的运行位置)、地理(虫草、冷暖物候)的变化而来的。如前所述,中国最早的节令诞生在尧时期,尧的活动中心在古平阳,而乡宁就在这个中心,可以说是古代岁时节令的诞生地。

  如果说上述识见是以史书和考古为依据的,那么,云丘山的传说更能见出时令与乡宁的渊源。当地人们说,往昔羲和观察日月星象就在云丘山。至今,云丘山的最高峰仍被人们视为羲和的观象台,其时他在此地观察日出日落,分辨岁时变化。后人继承了他的事业,将观象台延续为观星台,在这里根据星象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便是岁时节令。这似乎是民间传说,但是在云丘山的南麓居然还真有羲和的故乡及其墓地。传说虽然不足为据,不过却是考古发掘的向导。许多的考古都起始于传说,因而,考古学家认为,哪里的传说密度大,哪里的考古价值就大。由此也可以佐证,乡宁县也是尧时期历法、节令的研究中心,而且这个中心向后发展,延续到夏代,以至更近的时期。

  岁时节令的出现,在上古时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耕种飞跃发展,五谷丰登,人人都能吃饱饭了,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由此,古平阳才成为天下各部族向往的的地方,这里的文明华光照射出去,各个部族很快发展,成为地方性的国家。更多的人都能在国家的摇篮里过上比过去好得多的日子,和睦相处,和谐生活。而包括乡宁在内的古平阳正好处于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最早的中国就这么形成了,其虽然还是地理方位上的国家,但是,却为后来的国名做好了准备;其和谐状况虽然还是原始的,但是,却也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千秋万代的向往。

  上述历史可以看出,乡宁将无可非议的要成为中和文化的本源了。如果说,生殖崇拜还是人类走向成熟过程的文化前因,那么,到了尧时期文化形态已经很明显了,中和文化的完备形态全面显现了出来。对此,《中庸》一书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上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浅层次理解,我们不妨像先祖一样将古平阳视为中国,视为幸福安康之本。当然,之所以会是这样,还不是因为古平阳发布着岁时节令,保证了丰衣足食?这岁时节令的应用就是对天地大道的认识和把握。这国家之“中”,天地之“和”,岂不是中和?

  若是进行深层次探究,可以走进《春秋繁露》,其中有句:“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这等于明确的告诉世人,中和是天地间和谐的根本。张立文先生在《和合学概论》中对此的解释是:“无论是宇宙天地间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所以然根源,还是人类最完满的道德由以构成的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天下)繁荣昌盛、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怡然自乐、健康长寿等等之所以然,都是由于中和。”

  由此反观,唐代贞元年间皇帝降旨设立中和节就不是无源之水,而是要承天地之大道,让天下和谐,万民和洽,也就是要建设帝尧时期的理想乐园——小康社会。这晓行天下的皇令所以能穿越时空在云丘山收藏下来,正是由于这里在上古就是和谐乐土,文明之源,因而才能完整保留了中和文化的根脉。

  【民族融合:中和文化之魂】

  民族融合可以说是中和文化的第三个阶段,这是就人类的发展规律而言。首始的中和就是生殖繁衍,在远古乃至上古社会,人的生殖一直是件神秘的事情,因而才有了生殖崇拜,生殖习俗和由之派生出来的生殖文化。其次,该是中和天地了,实际也就是人类开始认识天地间的奥秘,并由此进入认识自然万物的时期。当人们掌握了农时节令,农业耕种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和谐就成为主要矛盾。也就是说,部族、氏族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日见增多,冲突、融合成为一件大事。冲突可以分裂,也可以融合,我们中华民族没有因为冲突而分裂,而是在冲突中达到了大融合,形成了今天具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根本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和文化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凝聚力比喻成民族的灵魂。在整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乡宁一直走在前列,因之,这块沃土地上便一直展示着中和文化灵魂深处所独具的魅力。

  最早的民族融合其实就是部落、氏族或者部落联盟之间的广泛融合。当然,追索根源还是要归结到上古帝尧时期国家的形成,在平阳周边形成了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本节不再赘叙。

  这里仅举几例就可以看出不仅在帝尧时期,而且在后世乡宁这块土地都秉承了部族融合的传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晋末年,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在平阳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的政权。这个政权的皇宫在现今尧都区的金殿镇,武装依凭却在今天的乡宁,征讨可以据此发兵,兵败可以据此生存。果然,十年后这个被称为后汉的国家灭亡,大量的军卒流入吕梁山中,也就是乡宁大地。这里又成为汉、匈民族杂处融合的一个区域。如果说,这样的融合有点平淡,那么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民族融合。我们不妨再往历史深处眺望。

  春秋时期云丘山下崛起过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他的血管里既流淌着中原民族的血液,也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液。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记载:“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重耳即晋文公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是“翟之狐氏女”,而当时的翟地就在现今的乡宁县,这就是说,乡宁即是重耳的外祖母家。从《史记•晋世家》还可以看到,公元前654年晋国遭受“骊姬之乱”,太子申生遭诬陷被迫自杀,重耳也在剿灭之列,被迫逃往蒲地,奔向母党所在的白狄中山部。蒲地即今日乡宁县枣岭乡的蒲城村,这里曾是重耳当年据守的蒲城。晋献公派兵捉拿重耳,在啮桑与白狄大战。啮桑《左传》也作采桑,在今乡宁县临紧黄河的师家村一带。

  由此可知,古时候的乡宁不仅与晋文公有血缘关系,而且是他的据守的城市,在他落难的危急时刻还是这块多情的土地收留和养育了他。12年后,由于晋惠公的刺杀追捕,重耳才逃往当时的霸主齐桓公那里。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耳逃国、归国、称霸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智囊团,而这个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就是他的舅父狐偃。每次在关键时刻都是狐偃出谋划策,扭转局势。比如,重耳在齐国过得十分舒适,乐不思晋,就是狐偃设计将他灌醉,拉出齐国。所以,重耳能够归国为王,能够当上霸主,是一个团队的智慧。这个团队的主体来自乡宁,他们也是民族融合诞生的杰出人才。后人为了缅怀重耳和他的母亲戎子,便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乡宁县北塬的东寨疙瘩修建了文公庙,至今此庙仍在。

  由此可见,乡宁这块闪耀着人类文明华光的土地,在民族的融合上既开风气之先,又一脉相承,贯穿于始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学发展,中和文化之光】

  从以上论述来看,中和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但是,无论怎么讲中和文化的形成、延伸和发展都是在农耕文明时代,当今世界的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搭建,使居住在五洲四海的人们都成了地球村的成员,那么,中和文化还有没有价值?或者说,有没有当代意义?

  当然有,而且有着极为重要的推进意义。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面对新形势我党做出的对应决策,是适应国际环境,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决策。科学发展观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根本在于两大方面,即又好又快发展与确保又好又快发展,而要确保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注重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这个角度看,中和文化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了。

  首先,中和文化就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诚如我们在前面所讲,当农耕初创,生产力极其低下时,是观天测时的中和文化为之注入了活力,使农业耕种大为跨越了一步。因此,中和文化的核心就包含着古老的科学因子,即使现今乡宁的发展也已体现了这一特点。过去,乡宁的发展和山西一样,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目标的农源重化工模式。显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已不适应了。进行产业调整,发展节能型产业不仅摆上了议事日程,而且已经初露端倪。一批以煤炭开采起家的企业家已经把眼光转向旅游、酿造,以及翅果油等生态农业的开发上了。乡宁之所以能够在产业调整中率开先河,早行一步,就是由于这方水土养育大的人们血脉里带着中和文化的科学基因。

  同样的道理,中和文化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也日益在乡宁显示出来。从尧时期的协和万邦,到晋国时期和后汉的民族融合,中和文化里和谐社会的因素日益强劲,到了当代已成为一种传承在乡宁人民中的社会美德。无可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企业家先富了起来。他们致富不忘乡亲,不忘弱贫,在全县开展的“一矿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兴起后,建立了78对村企结对帮扶关系,企业家慷慨解囊,大到为村里修路建校,小到为困难户捐款捐物,给无矿村和广大农民提供扶持和帮助。推动了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养老等公益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心情舒畅,和谐生活的文化氛围,有力地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综上所述,乡宁县以其闪光的中和文化,纳阔了古老的生殖文化、和谐文化以及民族大融合的文化,深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和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瞩目高巍的云丘山,以及托起云丘山的乡宁大地,可以无愧地说:中和文化,光照古今!

交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