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26日
袁老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遗愿
在海南实现了
晚造亩产660.36公斤
加上早造926.5公斤
海南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
创海南水稻双季历史最高纪录
此消息一出
迅速占领微博热搜榜第6名
网友纷纷在话题中留言刷屏
“感恩,珍惜每一粒粮食”
“袁爷爷,您看到了吗”
“您虽不在,但梦还在......”
“晚造亩产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袁老,您双季亩产1500公斤遗愿,海南实现了!”26日,稻浪翻滚的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拿到测产结果的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研究员曹兵兴奋地说。此时,阵阵微风吹拂下,一株株被饱满谷穗压弯腰的稻茎随风摇曳,好似在向袁老挥手致敬,整个稻田像铺上一张金光闪闪的毛毯。
10月26日,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晚造测产亩产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实现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记者利声富摄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曹兵说,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目标在云南、湖南已实现。但在海南,受水稻生育期较短、气温高等条件影响,水稻很难高产。
“海南实现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目标太不容易了。”接过话茬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涂升斌的思绪回到11个月前。
“双季亩产1500公斤”,是袁隆平院士生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的攻关目标。在袁隆平院士倡议下,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袁老亲任项目攻关领导小组首席科学家。
10月26日,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晚造测产亩产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实现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记者利声富摄
随后,海南省农科院、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实施单位克服种植季节紧张、条件差等困难,在海南5个市县组织6个早造示范点。
去冬今春,海南省低温寡照气候对早稻播种、出苗生长和移栽等均不利。但专家通过宽窄行种植、控氮抗倒栽培、防衰壮籽栽培等调控技术一路攻克难题,为项目成功奠定良好技术基础。
平均亩产926.5公斤。5月14日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的测产结果,意味着晚造试验只需近600公斤就可实现目标。
晚造试验中,经多反复论证,确定选址在海口、三亚、东方、五指山、昌江、陵水、定安、临高、乐东等9个市县10个试验示范点。
选地块、收割、测水分……10月26日,在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专家随机挑选3个地块测产。平均亩产660.36公斤,加上早造平均亩产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创海南水稻双季历史最高纪录。
“这下可告慰袁老了!”涂升斌说,袁老生前一直惦记海南双季亩产1500公斤项目进展。3月,2021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三亚举行期间,当时患病住院的袁老让助理务必到试验地看看,然后告诉他水稻长势。
10月26日,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晚造测产亩产660.36公斤,加上早造926.5公斤,双季亩产达1586.86公斤,实现袁隆平院士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目标。记者利声富摄
“虽然袁老未亲眼看到攻关目标实现,但相信九泉之下他会有感知。”曹兵清楚记得,5月,他通过图片、视频将三亚两个试验点测产数据传送给袁老时,病房中的袁老特别高兴。
“同是实现双季亩产1500公斤目标,海南与湖南、云南等地相比意义更非凡。海南气候与东南亚国家相似,实现目标对推进国际合作,引领带动海南水稻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促进作用。”涂升斌说。
成绩来之不易!
我们缅怀袁老,也铭记嘱托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原标题:袁隆平遗愿海南成真!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创纪录)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温馨提示: 所有内容资料仅供点评与参考。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1-2025 www.aoyou089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唯我遨游1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来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 唯我遨游1 ( 琼ICP备11001216号-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