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唯我遨游1!
来自海南五地22位油画名家海口观澜湖写生:师法自然 得益于心
来源:[来自网络] 时间:2016-01-04 12:00:02 责任编辑:admin 关注:233

核心提示:

  师法自然,得益于心

  丁孟芳写生作品

  马一平写生作品

  刘运良写生作品

  王锐写生作品

  翁凯旋写生作品

  文本刊特约撰稿周梦旎

  写生,作为一种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来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是我们给予它的最早定义。但近年来,随着各地写生交流活动的频繁、写生作品的层出不穷,写生作品的同质化,使得“写生”自身的定义变得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深入思考自己行为本身的意义。“写生与创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写生作品到底算不算艺术作品等等,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本刊选取了一次写生活动的内容,试图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编者

  写生,它不再仅仅是一般创作素材收集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绘画体验,有的画家甚至把写生当成创作,现场完成整幅作品,回去后一笔都不添加。但是对于“写生与创作”这一大命题,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分歧,有人认为二者应该等同而论,有人则主张“写生与创作”有着过程与结果的区别,还有人赞同于区别中有共同追求……近日,笔者有幸见识了来自于成都、重庆、大连、湖南以及海南五地的22位油画名家在海口观澜湖的写生交流活动,他们用写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凸显出海口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并且在面对椰风海韵写生实践的同时,更是针对“写生与创作”的命题进行了相互的探讨,发出各自不同的声音。

  写生是否等同于创作

  尽管现在我们都承认的真正意义上的“写生”概念是来自于西方,是在20世纪初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中被引入的,但早在中国画的传统中,就已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之说。

  在面对海口这座充满先民智慧和信仰,有着融汇中西文明的骑楼建筑、南洋视野,以及红树林和港口、火山生态文化与海岛居民相伴的城市里,艺术家们找到了许多独特的艺术表现切入点。热带植被、滨海风光、田野色彩以及迥异于中原文明的海洋文化成为了他们可以取之不尽的素材。在每一位艺术家眼中都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景并且能以自己的风格去把它表现出来,可谓千人千面。但是,这些写生作品是否就等同于创作?

  著名画家马一平以油画和壁画见长,他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远赴世界各国进行展览,多次获奖,现任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院长,代表作品有《雷电颂》、《乡村艺术家》、《血与火的洗礼》等。一直以来,他坚持在室内创作的同时兼顾室外写生,把写生当成常态的、专业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此行中对“写生与创作”这个命题最有发言权的人,他直言不讳。

  “油画创作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风景画的创作比写生有更深层次的个人感悟和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有一种精神的厚度;二是有自己锤炼出来的形式语言特征。”马一平教授认为,写生能否成为创作,取决于艺术家的水平高低。“如若在对景写生的时候有精神方面的厚度,则其有可能变成创作。比如梵高和塞尚,尽管他们都是面对对象在写生,然而却有自己的观念和特定的追求,以及特定的语言形式,所以他们成为了跨时代的大师。”

  而另一位在面对风景的时候同样忘我、且陶醉其中的画家翁凯旋表示十分认同,他觉得:“对于成熟艺术家而言,写生与创作只是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一样,没有层次上的区分,没有高下之分。”

  写生,寻求诗意的表达

  位于澄迈老城的一处出海口――东水港,是此次写生行程的其中一站。澄迈老城,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自古以来是澄迈县治所在地。面对这个充满着历史沉淀的港口,如何在写生中融入其文化的意蕴,又成为了一个油画家们思考的关于“写生与创作”的难题。

  画家马一平站在制高点上,俯瞰全景,由近至远地描绘出绿草、野花、老船、海水、养殖箱、鱼排、连绵的房屋和天空的组合,一幅开阔而宁静的作品在画布上诞生了。他从构图到色块的鲜艳度、纯度和造型上疏密关系的把握上解说到:“画水的时候注意从近处到远处色彩递进的特殊关系,而不是找里边零碎的小变化,天空也如此,天顶跟天边的跨度要注重空间关系。要依照画面来调整构图。”他笑称:“绘画就是把实景中不够美的的地方填补出来,所以才称为美术。”

  然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和欣赏习惯,究竟如何填补才能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海南东坡书画院院长刘运良给出了答案。他从立意、判断和操作三个层面上重点分析了如何把握“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他提出“在立意上要构建一种中西方结合的东方审美范式,即在写生中有诗意的表达”;在判断上则是在寻找“诗意点”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选择;在操作上,即形式和技巧的把握,并“不提倡固化的个人风格,而是因对象而异,灵性表达、理性梳理和完善。”

  持与此相近观点的还有四川画家张昌贵,他主张“抒激情寻诗意”。即“注重作品感、形式感;在画面上要有画家个性的张扬和表现,有激情;最后是寻诗意,陶醉到自己和观者”。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国忠认为“要有站在这个场景面前的自觉,弄清楚对比关系、色彩关系,感受到这个环境里的生命力和与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就容易把文化也融入进去了。”四川画家林泉提供另一种看法,“要现场去揣摩光线、色彩、感觉、气候、温度,并和感情结合。室内练基本功,室外捕捉创作灵感。比如港湾就是家的感觉,熙熙攘攘的感觉,温暖和热闹。”

  写生与创作应警惕“同质化”

  既然“创作与写生”不能单独分开而论,那么二者的明显区别和共同追求何在?海口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区别主要表现在室内和室外、理性和感性,整体把握与局部感受,共同追求则表现为能够出一张高品质的好作品。”他进一步解释:“好作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油画本体语言的表达,通过形式美以及线条、色彩、材质的变化创造出视觉上的美。二是具有较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因此,不论是写生还是创作,关键在于如何进行美的创造性、心语的表达。”

  另外,大连画家王嵬注重作品表达的真诚性;湖南画家彭烈洪偏向写生中情感素材的积累;四川画家刘嘉伟承认创作来源于写生;海南画家周国富、李生琦倾向面对景象时的色彩感觉……总而言之,“写生与创作”二者并无冲突、不矛盾。

  探讨到了最后,画家们共同发现了一个在油画写生中的瓶颈问题,即“在写生交流广泛性、互联网便捷性、高科技普及性的当下,应如何避免写生雷同性?”的问题。在这种现象下,“一枝独秀”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由写生引发的问题,也就只有在写生中才能寻找到答案了,期待艺术家们在以后不断探索的道路上开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灵动的娇艳之花。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信息,查看评论信息

不填则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