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96年―2015年:二十年“热书”记
《乔布斯传》
《谁动了我的奶酪》
《万历十五年》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中国可以说不》
《狼图腾》
《盗墓笔记》
文本版特约撰稿王一冰
每到年末,各种媒体的文化版和读书版最爱干的事情之一,就是认真评点这一年来的好书,为这一年的精神收成做一次汇报。有些书可能仅此一年流行,有些书或许广为传颂。回首过去的二十年,总有一些广受人们追捧的“天书”和“神书”,哪怕专业性极强,超越了我们的常识水平,而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追捧它们。
1996年,一本叫做《数字化生存》的引进版图书,避开诸多基础操作、基础语言等电脑入门书籍技术性写作的套路,别开生面地站在哲学和思想的高度,全景式地扫描、阐释和预想电脑可能给人类未来生活带来的变革。说这是一场变革并不为过,将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上升为“生存”的高度,足见这一由技术工具开始的变化影响范围之广、力量之强、气势之大、断裂之深,绵延之远。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出版社赚得钵满盆满自不必说,开言不谈数字化似乎都成为了过时的言论、思想、研究。虽然没有做过专项统计,但是《数字化生存》应该是当时被援引最多的参考文献吧,有没有之一,不敢确定。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预言了如今天一般高度依赖互联网生活的时代的到来,还在于它把大众对生存和生活的思考,引向了一个更为宽远飘渺的空间。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热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诉诸心灵的文学门类,人们更愿将目光投射到新鲜的与世界同轨同步的方向。
不妨在此整理一下二十年来曾经被热捧、热追、热议过的那些“神书”“天书”。
1996~2000:
万端发于此
《中国可以说不》
《万历十五年》
《学习的革命》
《第一次亲密接触》
《三重门》
上世纪的最后五年,对中国来说,是异常曼妙的五年,许多今天的观念、民情都可以在其间寻找到来由。那是一个“朝发轫于苍梧”的时代,深入社会变革的车轮正要坚定地继续向前。
1996年,一本叫做《中国可以说不》的书,不计盗版狂销三百万册,引起了海内外的重视,据说这本书在日本就卖了十万册。这本书创造了一种表达,叫做“说不”,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说不”尾随其后,蜂拥而起。这本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舆论话题的焦点,成为争论国家未来发展的由头。几个文学青年,怀揣着对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憧憬和呼唤,“鼓捣”出了这样一本奇书,书中的某些判断,诸如中国未来的崛起、西方世界即将的经济低迷等,正在被二十年后的今天验证。这本书的出彩之处,也正在于引发争论的这股浓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不谈这本书内容究竟如何激进,如何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只说它机缘巧合地成为了当今历史条件下我们谋求民族振兴的先声,遥遥地呼应了即将来临的时代。
1996年的另一本话题书,大概要算郁秀的小说《花季・雨季》了。这本十六七岁少年的练习之作,用文学的标准衡量,也仅仅是练习之作。但难能可贵的是,它以当事人的视角和世界观出发,将十六七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做出了正面的诉说和表达。而且,这种诉说和表达,不同于当时习见的同类题材作品,它率真诚实、清新独特,直接抵达同龄人的内心。《花季・雨季》带动了校园文学的创作和销售的繁荣,进而开启了几年之后青春文学的火爆。更为主要的是,这本书宣布了一个年龄群体以完全不同于前贤的身段开始参与社会和展露才华。
1997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大陆出版,一种关照历史和观察社会的新方法被广泛引入学界。作为一种方法论资源和写作方式,它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远远溢出学术研究领域。
1998年,《学习的革命》中文简体版问世,将“怎样学”上升到学习致胜神器的高度,探讨学习时间投入和取得成绩之间的“收益”问题。这对当时的中国老师和家长来说,无疑是新鲜和具有诱惑力的。
1999年的热点是《金融炼金术》和两本文学书。亚洲金融危机势不可挡的摧毁的力量,让刚刚参与金融投资和资本分配不久的国人印象深刻,正是这个契机使金融经济类读物有了成为超级畅销书的可能。这是送给新世纪的礼物。未来的中国正走在财富膨胀、投资渠道增加、人民币影响力增加的道路上。
《上海宝贝》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风头应该说压过了这一年的其他出版物。《上海宝贝》的意义不在于卫慧在小说中暴露了一个怎样的裸露自己,更在于作者向世人揭开了和身体一样开放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这种生活方式名之为“都市”。在当时看来出格的描写,使小说遭到了否定,出版该书的出版社停业整顿九个月。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网络文学第一次实体化。这个说不上小说的小说,用互联网论坛的形式书写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除了“红斑狼疮”这个医学术语,网络文学这个新鲜的事物同样因此广为大众所知。网络文学究竟是文学生产的新工具,还是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也曾经争论一时。然而今天,网络写作,已经是在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生产机制了。
2000年,《哈佛女孩刘亦婷》引燃了全民的教育热情。不同于《学习的革命》浓厚的方法论色彩,《哈佛女孩刘亦婷》讲述了一个成功的个案,并且将教育的视线引向了大洋彼岸。
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也于这一年出版。这个由“新概念作文”出道的上海少年,一度被寄予了未来中国文学的厚望,然而他却毅然放弃高考,决心走一条自由自在的自我发展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三重门》的出版,不仅仅是悄然到来的80后作家们登上文坛的青春文学热潮中的一派,它更以一个叛逆的文化姿态与顽固而强大的教育传统划出一道深深的界线。
回看这个五年,最大的特点便是,似乎每一本书都不能被省略,都值得大书特书,然而每一本书在今天看来,又都多少显得平淡和稚嫩。这或许是时间汰洗和去色的作用。但是无论是互联网、社会时政、金融、教育、历史,还是较为传统的文学领域,每一个题材又都在今后轮番为大众文化提供焦点和话题。这是一个开端,更是一条线索。
2001~2005:
遍地开花
《谁动了我的奶酪》
《向左走,向右走》
《达・芬奇密码》
《狼图腾》
《梦里花落知多少》
和那些备受追捧的管理类的天书相比,《谁动了我的奶酪》未免有些单薄和简单。但是,有时简单的作品往往可以装下开放、深刻、存在广泛阐释可能的理论。说它是一本励志类的图书,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老鼠和小矮人在迷宫中找奶酪,有人找到并享有奶酪后继续新的找寻,而有的一直对原来的奶酪耿耿于怀,拒绝新的探索。
以小喻大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非常具备《读者》文风和心灵鸡汤的气质,披挂着已然洞悉世间真理、通向成功必然的诱人色彩。这一时期纷纷涌现的各种版本的《心灵鸡汤》更是呼应和弥补了大众在成长和生活当中某些情感和心灵上的需求。诚然,不能否认,这些浅显的正向激励的世俗禅性质的图书,对于一些人具有安神静心的药效,但是它们更像是和缓的麻药和甜美的毒,久而久之使人丧失思考的能力。
《向左走,向右走》
《从头到脚说健康》
明朝那些事儿
2004年是“神书”的大年,多部现象级的图书,在这一年出版,有女权主义圣经的《第二性》,有因着电影强势来袭的《达・芬奇密码》,有至今依然被鼓吹狼性的《狼图腾》,还有著名的文学商人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达・芬奇密码》把小说写成了历史揭秘,布满了浓厚的阴谋论腔调,对于看惯了历史必然的人们来说,阴谋论的刺激可以带来非常强烈的探寻的快感。但是,这样的书,除了启发同样的阴谋论的写作,随着电影传播周期的完结,很快也就不再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倒是《狼图腾》这样的作品由畅销变为了长销。这是一个有着杰克・伦敦味道的关于自然的小说,讲述狼、人与狼、狼与人的故事。小说并没有走人和环境和动物对立进而演绎成环保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的老路,而是把人性在狼的身上进行了巧妙的置换,将当下人性中普遍缺乏的刚毅、决绝塑造为狼性,并对狼性的回归大声疾呼。
与前两者比起来,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更加轻盈和时尚。他以华丽颓靡的语言风格秒杀了80后同辈作家,在票房收益上稳坐了同辈作家中的第一把交椅。人们把郭敬明和韩寒并提,韩寒常常被贴上男人、才华、自由的标签,而郭敬明往往被视为阴柔、奢侈、精明、商业的等价物。然而,《梦里花落知多少》真正为人记住,还是由于一场著名的笔墨官司。《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故事和框架均得自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这场诉讼无疑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销售火上浇油,即使诉讼判决裁定下达、正版下架不再销售之后,至今盗版仍然络绎不绝。至于诉讼的结果,郭敬明的知名度由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由单纯的青年作家,成功跻身话题性的商业人物;庄羽也因此被读者熟知;输的只有出版社,在经历了《上海宝贝》的波折之后,这家出版社再次遇到了事业发展的尴尬,随着青春文学潮头的整体退落,不得不做出了出版方向的调整。《梦里花落知多少》是青春文学前后十年黄金时代里最高潮的代表。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渐远,这一批青春文学的作家纷纷做出了不同的写作转型。
2006~2010:
向内,向外,向民间
《人体使用手册》
《货币战争》
《明朝那些事儿》
《于丹〈论语〉心得》
《我们台湾这些年》
进入这个五年,中国更加开放,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财富蓬勃增长;互联网开始对民众生活形成覆盖。
在这五年里,大众观念的一个鲜明转变是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等因素,合力促使民众,尤其是中老年人格外重视养生保健。从这个时候起,文学退潮,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类图书的崛起。养生保健类图书,便是生活类图书的领头羊。2006年的《人体使用手册》、2008年的《从头到脚说健康》就是这个社会现象的结果和佐证。一时之间,处处生病,人人有病,神医满天飞,偏方遍地跑,萝卜治病,地瓜治病,没什么不治病,养生保健产业整体烫手和混乱,图书只是这个产业链条当中的一款商品。
如果上升到话题级和现象级,除了健康类图书向内转,《货币战争》所引发的关注、讨论和争议,时至今日也没有终结。
作者宋鸿兵,曾在一次电视访谈中讲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人类如何从远古进化到今天的,经济只是这个大命题下面一个比较小和熟悉的分支。他曾在美国长期从事房地产投资咨询工作,当他有一天发现同一处不动产业务在第一单低价卖出不久后经常又被第二单高价买回,他便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处不动产,低价卖出后高价买回就意味着这单生意实际是赔钱的,尽管在财务运营的意义上公司是盈利的。他了解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一线操盘手当中,便预言了整个房地产业可能存在的问题。果不其然,不久后次贷危机爆发。因为这份被作者自述的预见和荣耀,《货币战争》被赋予了过多的真理性色彩。
这本书固然有危言耸听的成分,但是在中国经济崛起、人民币在世界范围雄起的今天,这种声音包含了积极的建设性的忧患意识和民族意识。虽然全书的阴谋论基调和非金融专业的视角常常为专业人士诟病,但是这丝毫不损害提醒和兼听的意义。
这一阶段值得大书的另一部书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两个点上值得纪念,一是网络写作,一是民间写史。《明朝那些事儿》本是当年明月的网帖,是纯粹的网络写作。网络写作已经告别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时代质朴的外表,全门类、全流程地担当起了平行于纯文学写作的通俗类型写作的功能。《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职场成长小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更具有价值的是民间写史。拜这几年《百家讲坛》所赐,历史研究的热潮下延到了民间历史研究者。他们有学识的拼学识,没学识的拼表达,把民间写史弄得红红火火。《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当年明月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能够为读者解说宫斗戏码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能够为读者把芜杂的明史理出一条清晰的权力线索,能够把本来布满细节的生动的历史从僵硬教条的教科书语体中解放出来。“历史原来很有趣”,是他标榜的身段,也是这一轮历史写作流行所秉承的历史普及信念。
与历史热几乎同时的还有国学热、台湾热,这两方面,《于丹〈论语〉心得》和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为其代表。
2011~2015:
越是切近,越难考评
《大数据时代》
《乔布斯传》
《看见》
《盗墓笔记》
《三体》
时间越是切近,越是难以做出考评,本该遗忘的事情还没来得及遗忘,应该记住的尚未牢牢记住。离我们最近的这五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家影响力的抬升和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无所不能。在精神脉络上,这五年与前面的时代一脉相承,在物质呈现上,我们更加绚烂。然而传统出版受到数字出版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
《大数据时代》鼓吹和建构了新的互联网数字生存方式,从数字数码到互联网经济,从电商平台到大数据思维,不知道这是否仅仅是流行语汇的昙花一现。从《乔布斯传》到小女子柴静的《看见》,人们自由地选择着影响着自身的他者的生存经验。从《盗墓笔记》到《三体》三部曲,类型文学始终扛鼎着密切为大众熟知的文学写作。当然,还有《秘密花园》这样轻松机械的足以悠闲谋杀时间的解压书莫名其妙地安抚众人。
人的需求被细分了,很难有哪一本书可以引发全民的共鸣。那个瞩目公众知识的时代大约远去了。人们更乐于在不同的图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经验世界。
有些书久远了,便被人们淡忘,而有些书虽然佶屈聱牙,但仍旧刻印在读者记忆的深处。它们或许提供给我们一份知识,或许提供给我们一次惊讶,或许提供给我们一点热闹,或许它们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杯茶和一个日影清晰地午后。
白云苍狗,时代无常。
对2016年说一声,新年快乐。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温馨提示: 所有内容资料仅供点评与参考。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1-2025 www.aoyou089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唯我遨游1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来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 唯我遨游1 ( 琼ICP备11001216号-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