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唯我遨游1!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入驻高校2025年招生规模与范围再扩大
来源:[海拔新闻] 时间:2025-07-02 22:00:18 责任编辑:admin 关注:15

核心提示:

6月29日,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入驻高校2025年招生新闻发布会召开,公布园区进驻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7所高校2025年招生计划:9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面向全国招生,预计2025秋季学期园区师生将突破1万人,持续提升“学在海南=留学国外”品牌效应。

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科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邹文涛介绍,试验区自2020年6月挂牌设立,同年9月启动开发建设,2022年,如期实现开园办学,顺利迎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批学生入驻;2023年,实现规模化招生,在园师生规模达到2000人;2024年,大力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一批产业项目相继签约,迈入成型起势、转段发展新阶段,在园师生规模达5000人。2025年,试验区已入驻国内外知名高校26所,在园师生规模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累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9个。今年秋季学期在园师生规模力争突破10000人。“学在海南=留学国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园区建设和办学模式持续创新,融合和共享理念落地生根,教学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目前,教育部已正式批复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包括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克莱蒙语言科学与产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密德萨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等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合作举办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举办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新媒体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北京语言大学国际留学生项目也入驻试验区合作培养。相关入驻高校开设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休闲体育、旅游管理等20余个专业。

邹文涛表示,试验区通过四大创新举措,打造国际教育新高地。一是组织管理层面,构建“法定机构+平台公司”架构,形成“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行”的国际教育办学体制。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条例》立法,确立“一体两翼”管理体制,推动“建、运、融、产”发展格局落地。同时,《条例》明确规定办学机构需开设宪法、法律等课程,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二是合作办学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高水平院校集群化发展。采用“大共享+小学院”模式,各入驻高校共享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设施,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实现固定资产最小化投入与空间资源最大化利用。此外,依托管理共商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障跨校事务高效协同管理。

三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上,构建“1+3+N”学科专业体系,发挥交叉学科与人才集聚优势,联合多校多企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等创新共同体,推动“教科产城”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间师资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多地实践”。截至目前,已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累计达303.5学分、4401学时,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共享课程覆盖100%已入驻高校;试验区学子共获得国际奖项24项、国家级奖项94项、省部级奖项325项,获奖学生达986人次,有力推动了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同时,引入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过渡性办学,探索境外高校独立办学路径。

四是服务管理模式方面,出台《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试行)》《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构建自贸港特色人才评价体系。设立1亿元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引才与科研项目开展。加强外籍师生融合管理,提供学术、教学、文化生活全方位支持,并通过“智慧督导+专家库”双轨机制,实现教学督导线上线下全覆盖,保障课程质量。

邹文涛表示“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宏伟画卷已在自贸港热土上渐次铺展。“下一步,试验区将紧密锚定党中央、教育部及海南省关于试验区发展的战略规划部署,以2025年入驻高校秋季开学为关键节点,全面提速国际教育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进程。通过深化教育开放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国际化教育生态,持续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打造注入强劲动能,以试验区实践书写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新篇。”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信息,查看评论信息

不填则为匿名